上海田子坊——艺术与生存的博弈 (组图)
借创意之名改建?
原本小吴指望着在田子坊整改之前园区能够给248弄的居民进行动迁,现在得到的答复只有一个字——“借”。小吴坚决不肯把房子租借给商家营业,还对商家们对石库门结构进行装修和改造嗤之以鼻。“什么是‘创意园区’,咖吧酒吧是创意吗?前几天,有加拿大的两个华裔学生来这里做调查,问我喜欢这里吗,我反问他们‘现在石库门建筑已经被拆得面目全非了。你们喜欢吗?’他们就说‘还是喜欢原生态的东西’。现在还像石库门吗?还有一个在中国呆了12年的法国女人,是中国通了。她跟我说‘田子坊这样搞下去不行的,这里不是什么创意。’”
“我们也并没有强调说不能有商业,对于餐饮的发展,我们也是有严格的控制。一开始就定为30%以下。现在园区里有389家业主,餐饮其实只有60家。而且是严格控制的60家,之后不会再允许增加。除非有业主退租,新的业主再顶上。”问题是开设露天座的餐饮店非常显眼,使得整个弄堂看上去好像都在经营餐饮一样。王主任面对居民们的投诉,也觉得两难。“这一带的老石库门,应该保存原有的风貌。但是他们进来之后,破坏了石库门的结构,把原来的天顶,变成了天台、露台,或者延伸出去,有的大梁都进行了移动。原来没有那么多的门和窗,现在是窗变门,墙变窗,乱开。我都看不懂了。”
因为母亲病重,朱先生从澳大利亚回来探望,才想起自己几年前租出去的房子4月份好像到期了。他5月11日来一看,大吃一惊,没想到田子坊发展得这么快,而自己的房子竟然已经易主7任,没有人承认他就是这户的户主。对于房屋的各种“手术”,也令他目瞪口呆。目前他和现在租借的经手人未达成协议,正各自向法院起诉,寻求解决办法。
对于居民的抱怨,吴梅森则认为“适当的改建是合理的,总体风貌没有改。窗开门我认为是正常的事情,开发的时候也要考虑利用价值,既考虑风貌保护,也考虑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使用价值,那个租金怎么解决居民的生活呢?同济大学阮仪三教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设计方案就是专门针对风貌保护的。如果影响了安全问题,我们的物业部门会管的。石库门还是原汁原味的,只是现在具体内容改变了,用于经营,当然还有一部分居民仍住在里面,但这也是生活和商业融合在一起的体现,让人家看看,什么叫上海,什么叫海派,这些都是从石库门建筑群里体现出来的。我们开发的中心区,是210弄、248弄、274弄三个弄堂,其他还有很多弄堂,我们原则上是不开发的。让商业融入在整个风貌保护区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