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艺术与生存的博弈 (组图)
租借还是动迁?
田子坊区域内的石库门民居大都是使用权房产。解放前住在这里的都是海员、医生、画家、还有洋行里的财会等等,相当于今天的白领阶层。比如马晨刚的太爷爷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南京来到上海滩打拼,曾经在大世界担任售票员,后来用9根金条顶下了泰康路274弄37号的二层和三层。爷爷奶奶很早自己买了房子搬到了莘庄,留下两层房子给马成刚和伯父一家。
与马晨刚一家相似,这里的人家大都一户一栋,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用数额不等的金条抵下了这些房子。在公私合营之后,田子坊区域内的石库门建筑全部收归国有,再由各单位统一分配,所以很多原本一户的房子住进了五六户人家。70年代则又分配了一批住进来。
现在的石库门老房子,居住着的大多是老年人。记者沿街探访,看到低矮的木门已经年久失修,沿着昏暗狭窄的走廊往里走,醒目的是一排漆得鲜红的电表,足足有七八个。楼梯间横七竖八摆了很多杂物,有的人家还把厨房摆到了这里。因为住宅条件不是很好,设备陈旧,年轻人有了能力之后,逐渐从这个老城区搬离出去。但是老年人不愿意动,而且习惯了市中心的便利,再加上传统的邻里之情,所以不愿远离这里。也有离开这里几天,就又回来转转,打探东家长西家短的,更有一种老人搬家不吉利的流言——“你看他们搬出去多不吉利,听说了吗?张婆婆搬出去以后不久就死了!”“李家阿婆又要搬家,她一年搬了6次。这家能搬吗?”这样的流言蜚语,伴随着老居民们的呼吸,在石库门老旧的门巷里游走和流传着。
吴梅森认为目前的石库门房子已经不再适合居民居住。狭窄的居住面积,卫生、用水、用电都已经大大不能满足居民的需要,他倡导应该尽快动员居民将部分住房出租给商家,再拿较高的租金去周边租借宽敞的楼房居住,还可以用剩余的资金改善生活。问题是居民们不这么想,他们期待着动迁,地处市中心的大笔动迁费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住房甚至生活问题。
“现在二楼45平方米就可以出租到6000块-8000块了,这点钱完全够他们搬出去住了。可是他们不愿意,这是观念问题。他们希望这个住房问题可以永久解决,拿了好价钱去买按揭房。”吴梅森对一些人的小市民心理也有些气恼,“这里卫生条件这么差,他们现在是说风凉话,真叫他们回来,他们会回来吗?关键是他们自己生活一般也比较困难,没有经济来源。他们要2000万租房子,还要3000万放在口袋里!”居民们其实也是看到了田子坊的价值,大家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想争取更多利益,这好比老房拆迁的博弈。事实上,这里的房子很多都已被反复转租,一些外地来的打工者图便宜才忍受这里的居住条件。
新天地模式给了居民们一个对立面,人家可以全体动迁,我们为什么只能出租?当然新天地的全民迁走造成的是空城一座,而田子坊自然不会再模仿这个模式的弊病。而且,田子坊初期发展并未考虑到整栋开发的模式,而是一楼管一楼,二楼管二楼。一楼房间租出去如果做了餐饮,由于噪音比较大,二楼三楼就租不到好价钱。眼看一楼的房东租了比自己高了五六倍的价钱,你让二楼的居民如何能心平气和?除去租金的问题让一些居民不能满意外,居民家庭内部的矛盾也成为石库门住房民改非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