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艺术与生存的博弈 (组图)

  陈逸飞当年因为泰康路的生活而赋予了它艺术,他觉得两者可以相通。然而时至今日,艺术和生活却在“田子坊”这片舞台上唱起了对台戏。

  上海田子坊——艺术与生存的博弈

  田子坊诞生

  熙熙攘攘的泰康路210号弄堂从外面看上去和上海石库门的一般弄堂没有什么两样。早从1998年开始,著名艺术家陈逸飞租借210弄2号作为自己的工作室之后,泰康路210号弄堂,不再宁静。刚开始只是圈内人士被吸引过来,后来越来越密集出现的外国游人,令这掩映在深处的弄堂投射出几分神秘、几分喧嚣。

  说到田子坊文化创意园区,就不得不提上海田子坊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梅森,他也是2008年4月挂牌成立的田子坊管委会的经理。“我做的都是过去的事情了,政府现在参与进来进行田子坊的管理,我认为是好事,我做的只是协助政府的工作,也是义务性质的。不拿一分钱报酬。”他认为这么多的艺术家被田子坊所吸引,最初是因为陈逸飞。

  “他觉得生活和艺术同样重要,而且生活是艺术之源。他的作品、他的气质都反映了这一点,这也是他获得成功的原因。”被誉为“田子坊之父”的吴梅森回忆起友人陈逸飞时说。曾经有人劝陈逸飞到苏州河畔去搞个画室,他立马反对:“那里一到晚上人都没有,吓也吓死了,怎么画得出画来!”陈逸飞就是喜欢泰康路的嘈杂、热闹,同时又生机勃勃,随处可见各种地道的上海风味的点心店和原生态的居民生活景象。

  1998年,陈逸飞选中了泰康路210弄两个工厂的老厂房,共约800平米的房子。现在看来陈大师当年租借的房子80%都转租出去了,当年的画室现在也用作办公室了,只有一个小书房和一百多平方米的陶艺馆开放供大家参观。“陈逸飞进来后,1998年12月份,我帮他做工作室的策划。他工作室的联系、设计、装修都是我帮忙打理的。”

  2001年1月1日,吴梅森成为田子坊的总策划,并且担任法人代表。作为艺术家而蜚声海内外的陈逸飞并不擅长管理,老厂房的仓库后来空着没有用处,吴梅森就想办法帮陈逸飞把仓库租出去给其他艺术家和公司。陈逸飞在20世纪90年代倡导“大视觉”艺术,吴梅森觉得这让人联想到眼睛看的产业,就是绘画啊、电脑设计啊;

  后来有人就说,有些艺术不只是视觉,还有听觉,所以就把“视觉”两个字拿掉,统称“文化创意产业”。“其实就是想做一个产业相对集中的纯粹的清洁的产业。我们提出来的就是‘没有污染’、‘没有噪音’。当年房子租不出去,我就说把厂房统一租下来。我想了一个办法,搞一个派对,请很多外国人来,他们都很喜欢,老外来了以后,房子一下子都租光了。”吴梅森说。

  泰康路210弄蓬勃发展起来之后,2004年,吴梅森的朋友黄永玉来玩,给这里起了一个名字“田子坊”,来源于古代画家“田子方”加上了提土旁,希望这里能够为更多的艺术家提供一片自由天地。然而同年,田子坊和另一个文化创意园区莫干山路50号同时面临厂房拆迁的问题,艺术家们向市政府提出应该在保留城市文脉基础上给老厂房、老住宅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于是在2004年3月举办的“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研讨会”上,田子坊和莫干山路50号的老厂房同时得到了市政府批文保留,并获得了新生。田子坊开始允许商铺入驻,当时部分居民踊跃出借自家住宅供商家经营艺术商品,210弄一条弄堂就出现了十几家利用石库门房屋进行经营的店铺。210弄的商业气息很快蔓延到了泰康路248弄,2007、2008年间,田子坊飞速发展起来。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