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田子坊——艺术与生存的博弈 (组图)

  掩映在石库门里的“世外桃源”

  与当地部分居民不同,游客和商店租户们都很喜欢田子坊的艺术气和烟火气。

  “很多上海本地人是不知道这里的,但是只要稍稍往里走,发现里面别有洞天。就跟世外桃源一样。”经营手工银饰品的台湾店主说。来到上海几年的她偶然经朋友介绍来到田子坊后,就深深地被吸引了,几乎每天都会开车特地来这里吃饭。“后来干脆自己在这里开了一个店。吃饭也方便了,不用天天特地往这里跑。我有很多朋友都在这里开店做生意。到这里之后也认识了很多顾客,成为了朋友。”她对这个园区整体说来一切满意,对于在上海的新生活她也非常享受。对于田子坊的特色到底是文化艺术还是商业旅游,她并不介意。“不同的客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来,一定可以找到他们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不然不会每天都有那么多客人不断地来到这里,并且再次地来。”

  来自广西的20岁女生韦辰瑾,刚刚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计算机学位的offer,在出国前几天,她告诉父亲想到各个城市走走看看,其中一站是上海。“我总不能到了英国才发现自己连中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都没有去过,这里毕竟是中国的另一面,这次出国要念两年,想让自己在出国前对中国有多一点的了解。”在大学同班上海同学的推荐下,她到上海第二天就来到了田子坊。如梭的各国游客,精致而富有文化韵味的小店,破旧的老上海石库门房子,让韦辰瑾陶醉不已。“因为这里我深深喜欢上了上海,这是我在其他城市没能感受到的多元文化碰撞的趣味。”

  “今天的田子坊,一点点艺术,一点点生活,我觉得还是蛮好的。我更喜欢这里。”泰康路248弄11号服饰品店的店员李阿姨说。她曾经在新天地的一家类似店面里工作。来这里的人们都喜欢拿田子坊与新天地去比较,新天地早已声名在外,不管是地标也好,“疮疤”也好,反正是外国人、外地人到上海的必游之地。但是,如今日新月异的田子坊,却逐渐有取代新天地之势,随着艺术个性小店带来客流,餐饮留住客源(目前餐饮已发展到60家,以东南亚风味和快式西餐为主),整个生态与新天地差不多,却多了一丝市井生活气息,也就不那么fake(有老外这么评论新天地)。但是,这一切是否离创意园区的定义有点远呢?

  上海师范大学三年级学生马成刚和父母一起住在泰康路一个三层楼的25平方米的房间里。马晨刚考上大学,开始享受泰康路274弄带给他生活的变化。他欣喜于周围往来如梭的游人,以及生活里交融着的多元文化,他开始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在274弄的Timeless珍珠店里打工。原本闭塞的马成刚开始学习法语,并利用在店里销售的机会和外国朋友进行交谈和沟通。

  其实白天,这里还不算太嘈杂,一切都掩藏在弄堂背后供人去阅读和发现,可是到了晚上,它就会“变脸”。田子坊是游客的天堂,成了老外口口相传的重要旅游景点,不仅是因为艺术、娱乐,也因为浓浓的生活气息。问题是,这两者,如何才能相安无事?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