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隍庙梨膏糖地址及历史文化
老城隍庙梨膏糖历史
知道老城隍庙梨膏糖,是从一则传奇开始的。唐太宗年代,被后人称为脑后有反骨的大臣魏征是个孝子,他母亲多年患咳嗽气喘病,却不肯服用苦药。
魏征听医生讲梨子有止咳之效,便将治咳嗽的草药磨成粉,同梨汁一起煎熬成糖块。魏母吃得开心,不久咳嗽便治好了。后经医者传承,才有了现在的梨膏糖。
地址:黄浦区文昌路41号(老城隍庙西侧)
电话:(021)23029999
老城隍庙梨膏糖从1855年,朱品斋开出第一家自产自销梨膏糖的店铺算起,可以考证的历史,已有160年。
160年来,梨膏糖药用功能,只有“止咳”一种,13味中药的配方是保密的。但咳嗽可分几十种,包括热咳、冷咳、有痰咳、无痰咳等等。
传统的梨膏糖,讲究“不放饴糖、不放香料”。除了梨膏和13味中药,只用水和白砂糖,因此甜如蜜、松如酥,不腻不粘,芳香可口。
老城隍庙梨膏糖文化》》》
梨膏糖有历史,更有文化。早年卖梨膏糖,有“文卖”和“武卖”之分。“文卖”是:现做现卖,一边唱曲吸引顾客。伙计在糖摊前摆个炉子,上面放只紫铜锅,左手拿一把竹爿,不断搅动铜锅里熬着的糖,不使粘底,右手拿一条尺把长的扁铁锉,将药料锉成粉末,存放在旁边的小木盘中;待锅内的糖熬到一定程度,便将药粉倒入,搅拌成梨膏糖。这把扁铁锉,既是锉药粉的工具,也是伴奏的乐器。左右各装上了5个铜圈,锉药时甩动铁锉,10个铜圈便碰撞出悦耳之声,正好给唱曲伴奏。唱的是药名,也就是本文开首的那段顺口溜。
“武卖”则是:身边放一副四脚架,上置一只小木箱,内装梨膏糖,箱盖上摆一块说书先生用的“醒木”;卖糖人又说又唱,说唱的多是时政新闻与小道消息,以此聚拢人气借机推销。在“莫谈国事”的年代,这样说唱冒点险,所以“武卖”一路的人都自称“小热昏”,意思是自己在“发昏说胡话”,官府不必当真。“小热昏”也由此成为了民众心中对梨膏糖的灵动记忆。
这些“文卖”、“武卖”的噱头,如今已经不用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