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宝山冬季非遗美食打卡指南
导语 天气渐冷,出去玩又岂能少了美食陪伴?暖胃又有故事的宝山非遗美食,快来看看你喜欢哪一款吧!
大场白切羊肉
大场得名于宋代在此设立的盐场,当时韩世忠的军队也在此驻扎。盐民和将士当中有不少人来自北方,北人喜食羊肉,食羊之风遂在此地传播开来。明清时期,大场地段商贾繁盛,羊肉生意兴隆,大场白切羊肉制作工艺也于此时形成。明末清初,大场白切羊肉制作技艺进一步改进,堪称地方一绝,技艺流传至今。
大场白切羊肉能传承至今,当然是因为制作工艺精道,只选用1-3年羊龄的羊作为原料,保证鲜嫩可口,放入留有“老汤”的专用大锅,上罩竹蓖,再压石板,加水过顶数寸,放酒、放姜、加盐少量。(注:“老汤”为上一锅煮羊留下的汤水,回味醇厚)。出锅时,用长柄抓钩从锅中捞起熟肉,放入盘中,带皮的一面向上,将少量锅内羊汤漂洗面上,以防风吹发干,冷却即可食之。
是不是脑海里浮现冒着香气的羊肉画面,隐约能闻到羊肉的香气了?位于沪太路2925号的尧尧羊肉馆值得各位美食家种草哟~品尝过香喷喷的羊肉,不妨走进距离不远的上海木文化博物馆,看看亿万年前的木化玉,感受木文化的魅力。
行白切羊肉
与大场白切羊肉不同,刘行白切羊肉只选牙口为2—6齿的骟羊(幼年作阉割);其次是屠宰手法讲究,必需在空腹时一刀而毙,胫部刀口对穿,表面是双孔,去毛后吹气除污,开膛后有序清理;还有烹煮独特独特,所用大铁锅,以无底木桶接高,其容量可盛四百余斤水,每头羊分割成四大块入锅。长幼大小,前腿后脚,摆放有序,加罩竹篦,再压石板,内不添任何佐料,上不加锅盖。点火引薪,火有强弱之分,时有长短之别,均需审时度势,必求恰到好处。
刘行白切羊肉,色、香、味俱佳,制作工艺凝聚着前人智慧创造的结晶,积淀了传统民间艺术的底蕴。现尚经营刘行白切羊肉的刘氏家族,至今已世代相传三代。
宝山红烧鮰鱼
宝山著名特产鮰鱼,因与“回”同音,民间通称回鱼,春季天气返暖,鮰鱼从长江口往镇江、南京游去,开始繁殖。秋末,又从南京、镇江返回长江口过冬。春冬两季节,长江江口鮰鱼体状膘肥、肉质鲜嫩,是品尝宝山鮰鱼的最佳时令。
鮰鱼其肉嫩味美,没有细刺,在淡水鱼中一向被视为珍品,名菜红烧鮰鱼,以色泽红亮,油而不腻,鱼肉肥酥,味道鲜美而闻名。看到这里,很多吃货一定已经按捺不住了,不妨到宝山菊联路118号的“高老庄·绿色传奇”,一品地道的宝山红烧鮰鱼。
罗店鱼圆
罗店镇位于宝山西北方,成陆于唐略前,宋时便有渔村,邻近江海,土壤肥沃,农商繁荣,罗店古镇、宝山寺、闻道园、东方假日田园等景点也聚集于此,罗店自古便是鱼米之乡,故罗店水产丰富,且当地人爱食鱼虾,民间各种此类菜肴众多。罗店鱼圆就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民间美食,威名远播,乃至宝山地区凡是售卖鱼圆之处都会自称罗店鱼圆。
罗店鱼圆以其真材实料、口感细腻、滋味鲜美而闻名。罗店鱼圆在当地制作方法各异,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独到的工序和口味偏好,但究其根本无非鱼肉鲜美,肉酱与水比例得当,无面粉添加,尽可能的还原鱼肉本身的鲜嫩可口。作为民间红白喜事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罗店鱼圆在当地饮食文化中地位很重,一代代制作者们智慧的传承,同时也承载着罗店古镇的历史与人文。
宝山“鞋底”年糕
宝山“鞋底”年糕由手工制作而成,因状如鞋底而得名。脚板年糕用料上乘,做工讲究,用料选用上白纯粳米,淘净沥干,然后碾磨成粉,加水用手揉搓,直至干湿均匀,不结粘块,手感光滑柔软,再分块压扁,上屉蒸熟成糕,表面看来,做工似乎无甚特色,但功夫火候,自有其独到之处。
如此制作的年糕,光泽如玉,入口香糯,滋润滑爽,烤、汤、烩、炒皆宜,与其它年糕相比,自能领略出脚板年糕的特色风味。流传至今,颇受青睐,吃货们可以在宝山的“德林坊素食坊”一品“非遗”美食的传承之味。
罗泾四喜风糕点
罗泾“四喜风糕点”,以当地优质稻米为材,粳糯搭配,在浸泡后沥干磨细成粉,经加糖水拌和,筛滤成料,装入模具,于笼屉内蒸成。虽然工序并不复杂,但粉之粗细,料之干湿,辅料添加、火候把握等均需拿捏有度,自有独到之处。罗泾“四喜风糕”形状不一、大小不同,口味也不尽相同,但均有糯而不粘,味美爽口的鲜明特色。
时至今日,因“糕”“高”二字谐音之故,“四喜风糕点”依然常被用于婚生、乔迁和寿诞等场合,极富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老香斋茶点
老香斋茶点制作技艺起源于清代咸丰元年福建泉州,约一百年前,老香斋创始人许氏带着具有闽南地域特色的茶点技艺迁来上海,后扎根于宝山发展壮大。此后,老香斋茶点制作技艺“取名家之长,补自家之短”,吸收了西点的风格特色,并完美地融入了苏、浙口味,产品外观也更加精美、小巧,“老香斋”品牌逐渐成为上海特色茶点。
目前,“老香斋”店铺、专柜不仅以宝山本土为基点,还遍及上海各主要商业街区,“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环球食品”“西郊宾馆”“邵万生食品商店”均是老香斋的重要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