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宁国禅寺门票+地址+交通攻略
导语 宁国禅寺是上海地区古老的寺院之一,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与龙华寺南北向对。跟小编一起看看上海宁国禅寺门票、地址、交通攻略等信息吧!
上海宁国禅寺历史发展
元至正十六年(1350年),遭杨完者苗兵焚掠。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宁国寺连同其他一寺二庵一院归并给慈报寺,一度改额为观音禅寺,实行统一管理。嘉靖年间(1553年),又遭倭寇焚毁。(天后六年(1 62 6年),当地一代名宦(官任山东布政司右布政使)张所望,捐款重修宁国寺,移原黄道婆祠于寺西,并作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里人张百川出资修缮扩建宁国寺,寺院为七间三进。道光年间(1821-1850年间),又遭火灾。
清同治《上海县志》云:“今仅存观音堂”民国九年(1920年),宁国寺由僧人常德主持,民国13年(1924年),募款修缮,寺内除七间二进的观音殿外,东西厢房各有三间,院内有两缸荷花。寺外种植桃树二百四、五十株,桃园取名“西来园”。路口右首树着一块木牌,上面写 着“汉世流传西来园,二十三年常德植”。在桃林中,残留着十余块大基石,即为宋朝时宁国寺所在地。寺门牌号为曹行乡西溪村53号。民国25年(1936年)8月,上海通史馆徐蔚南、胡怀琛,胡道静、郭孝先、李纯康等7人,专程华泾访古,走访宁国古寺。主持常德作了介绍:“宁国寺原来是很大的寺,寺院十分宏伟,鼎盛时期寺有房屋二千零四十八间。而今几经遭灾,逐步衰落,然而香客不减,香火不断。”胡怀琛先生作《宁国寺》一诗:“大殿久已废,空有遗址存;老僧种桃花,真如武陵人”。
949年解放前夕,宁国寺被国民党军队以建筑工事为由,强行拆毁。1969年平整土地,改为农田,后为龙华乡北杨村蔬菜种子场。
张百五,南宋乌泥泾人,“富埒(相当)侯伯”,当地首富。其人乐善好施,造福百姓。除捐款兴建宁国寺外,又开挖河道,建造桥梁,开创赈济,可谓功德无量。疏浚乌泥泾。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宁国寺西“八千亩”土地,常遭旱灾。张百五出资开渠疏浚乌泥泾,直通黄浦江,引潮灌溉,原来土壤贫脊的八千亩,改变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建造清和桥。在乌泥泾镇宁国寺旁,由张百五出资,春申塘上建造石桥一座,因张祖籍河北清和,故取名清和桥。又因清和桥连接华亭,上海两县,南纵北横,当地人俗称长桥。过桥大大方便远近香客去宁国寺进香,随之香客更多,香火更盛。村由桥得名,后发展为布镇。开仓赈济。宋隆兴年间(1163—1164年),乌泥泾一带遭遇灾害,田稻欠收,宁国寺周边民众生活贫困,饥荒不堪,张百五开仓赈济,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乌泥泾在老上海历史上是一个十分繁荣而又重要的地方。乌泥泾是一条水道的名字,又是一个镇的名字。乌泥泾北通老春申塘,南通华泾港,由西向东流入黄浦,是一条很大的水道,设有两个水闸一个渡。泾上有乌泥泾镇。乌泥泾地区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留下许多历史足迹,呈现独特的自然胜迹和人文胜迹的风貌。
南宋巨富张百五居乌泥泾,捐款建宁国寺、筑长桥、开挖乌泥泾,乌泥泾镇逐渐发展起来。元代。华亭县在乌泥泾建漕运中转站太平仓。元朝海运创始人张瑄居乌泥泾镇,黄道婆车棉纺织技艺名扬天下,赵如瑾办进德斋培养人才,著名诗人王逢在乌泥泾辟最闲园,写成梧溪集。明代。在乌泥泾设税课局,又建华泾桥、宾兴桥,嘉靖年间倭寇焚烧,乌泥泾镇由盛转衰,取而代之,华泾镇逐渐繁盛。清未与民国时期。华泾刘三办丽泽学院培养反清骨干,参加反清活动,刘三舍地秘密安葬“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建邹容墓于黄叶楼畔。新中国成立以来。建黄道婆墓,造黄道婆纪念馆,修复扩大邹容墓,建邹容纪念馆,迁移刘三故居黄叶楼,新建华泾公园。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国家实力不渐增强,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社会和谐安康祥和,安居乐业成了人们追求目标。古刹宁国寺虽无踪影,但在当地人民的心目中无法淹没。许多普遍百姓特别不少善男信女,经常在宁国寺周边烧香磕头,祈求心愿实现,万事如意。重建宁国寺弘扬佛教文化是广大居民的迫切愿望,是顺民益,得人心的善事,好事。
新建的宁国寺东靠华泾公园绿化带,西与邹容墓近,南临刘三故居黄叶楼、邹容纪念馆,北连黄道婆墓,黄道婆纪念馆。以宁国寺为中心,把原乌泥泾(今华泾镇)的文化景观连成一片。集佛教文化、手工棉纺织工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于一体,展现华泾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魅力和风貌,丰实的内涵底蕴。与龙华寺、龙华旅游城,南北相望,相映成辉。成为上海地区仿古、休闲、旅游的特色基地,成为繁华都市中的一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