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哪个南向的弄堂口拐进,走不多远,就到了惠济渠。惠济渠据说为明代内阁首辅、户部尚书费宏所修。惠济渠在老城区的一段向东绕成一个半圆弯月型,然后向北注入信江,弯月形走向延长了河道的长度,让尽可能多的人家可以沿水而居,解决城区居民的用水和消防需要。河道的外侧是石板路,河道的内侧则是一座座的宅院,每座宅院的门口有一架石桥跨过惠济渠与河道外侧的大路连接。河堤、石桥、用水埠头以及沿河的民居的建材大多是采自当地的红石头,尽管经过数百年的岁月,红石头依然色泽鲜艳,倒映在渠水里,实在是意趣盎然。
古镇北面,是闻名的九狮山,为县北门户,又称龙门。山下江水深不可测,据说从这里可以直达龙宫,故名“龙门第一关”,现镌刻在峭壁上的“龙门第一关“五个大字仍清晰可见。九狮第一山下的明代“天乳寺”为明代佛寺,寺边有一天然水池,上书“天乳寺”,相传为康熙手迹。它门临信江,有石阶盘曲而上,古寺修竹,树木掩映.每当傍晚,夕阳西下,山水交映,晚霞飞红,如在诗情画意中。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
鹅湖书院位于铅山县城河口镇东南30里的鹅湖山北麓,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治学之所.中国哲学史上有名的“鹅湖之会”就在这里举行,与庐山白鹿洞书院并称于天下。是我省1957年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七五年)由吕祖谦邀请,朱熹和陆九龄、陆九渊在这里进行了一次哲学辩论,史称"鹅湖之会”。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辛弃疾、陈亮的第二次“鹅湖之会”,面对山河破碎的民族灾难,为统一祖国而呐喊抗争,以它熠熠的爱国主义思想光辉而映照千秋。淳佑十年,朝廷赐名“文宗书院”,明景泰年间更名为“鹅湖书院”。御书楼有康熙皇帝手书“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槛联。
书院历经800年的沧桑,风貌依旧,格局完整,原状留存,是天下名书院实物遗存中,得以完整原貌保存至今的一处。
铅山古桥
铅山古桥
永平大义桥,坐落在永平镇北,始建于唐朝大历年间,系鹅湖峰顶寺高僧大义禅师所创建,得名大义桥。此桥初为木石结构,清乾隆年间重修,更为青石结构。桥长近两百米,宽六米,结构严谨。远观此桥,鹅峰拱秀,横架南北,雄浑古朴。
澄波桥,坐落于铅山县西部陈坊河上。始建于唐贞观四年。为登仙峰的澄波和尚化缘所建,故名。桥长五十余米,桥面木质结构,桥上建有店铺九间,两面排列,供商贩摆摊设点。桥头石门上方嵌有一块刻着“河清海晏“四字的横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