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美丽梯田 云和梯田(组图)
云和梯田为什么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因为她拥有全国、甚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云海奇观、冰雪世界,具有其他梯田望尘莫及的银矿文化背景、美学视觉和摄影效果。走进云和梯田,这座“中国最美梯田”将向您展示,一幅又一幅变幻无穷的“云中画卷”……
画卷一:坑根石寨
在云和最高峰白鹤尖脚下,静卧着一个古老的石寨——坑根石寨。坑根石寨拥有独特的高山小气候,特别是夏天,这里凉风习习,是休闲避暑的好去处。如果您走进石寨,可千万别忘了归期。
走在石寨的小巷,一堵堵石墙扑面而来,让您猝不及防。卵石砌成的村道,像酒醉的汉子,在这墙与那墙中跌跌撞撞,消失在小巷深处。如果屏住呼吸,您还能倾听到来自地下的流水声,时缓时急,如泣如诉。原来,石寨有一条地下暗河,并在地表上形成了两口泉井,泉水清澈,常年不竭,掬水而饮,如嚼冰雪。坐在老茶坊里小憩,像当地村夫一样大碗地喝着老茶,也别有一番风味与风情……
坑根石寨是一个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在云和建县之前就有人居住。当时,浙南山区银矿资源丰富,这片富庶之地受到明王朝的青睐,朝廷在这里开矿炼银,设立银官局,强行征收矿税、店税、商税。
大批民工的涌入和炼银工艺需要,对粮食产生了巨大需求,如果从山外运粮,费时、费力、费钱。于是,朝廷组织民工在云和梯田一带开垦梯田,耕种粮食。想不到,他们竟开出了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
由于沉重的苛捐杂税和银官们的层层盘剥,矿工度日如年,矿区民不聊生。景泰元年(1450年),丽水西乡(今云和)王景参组织矿工暴动,他们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深山建造山寨,以山寨为据点,与朝廷抗衡。最后,朝廷派少监阮随、总兵都督陶瑾率兵八千进行镇压,擒获暴动矿工800余人,斩首5670人,王景参自缢身亡。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朝廷从丽水划出浮云乡和元和乡,建立云和县,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和管理。
暴动被朝廷镇压后,一些幸存的矿工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许多年后,他们又回到坑根,在这里定居下来。矿工们拥有一手打石的好手艺,他们就地取材,建造石屋,在自己开垦的梯田上辛勤耕作,过着刀耕火种、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这就是最初的“坑根石寨”。
坑根石寨,是中国第一个因为银矿而崛起的村寨。
画卷二:白银幽谷
从坑根石寨沿游步道上行,便进入白银谷。当年,大量的白银通过这条峡谷运送到云和县衙。于是,银官们就给它取名“白银谷”。
白银谷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火山爆发后经第四纪冰川运动而形成,是江南典型的火山峡谷,是一个天然大氧吧。白银谷两侧是层层叠叠的梯田,峡谷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头,这些石头经雨水漂洗,色如白银,组成了气势恢宏的石头阵。
石径在幽谷中穿行,忽左忽右,时隐时现;游人在石径上徜徉,一路风景目不暇接。伫立银官桥上,遥想明朝矿工的悲惨人生,心情便会一点点沉重起来;广三亭里,追忆一代银王,直叹人生苦短,夫复何求;望鹤台上,看白鹤起起落落,逍遥自在,胸怀竟亮堂了许多。
白银谷中有许许多多的小瀑布,一瀑接一瀑,一瀑叠一瀑,一只叠到谷底。每座瀑布下都有一口潭,或大或小,或深或浅,潭潭清澈,恨不得纵身一跃,洗去一身疲惫。乌涧飞瀑前,面对岩石上的一些痕迹,顿生疑惑,那是一排字还是一幅古代岩画?
纠结中,白银谷逐渐神秘起来。
画卷三:七星赶月
站在梅竹七星墩月牙形观景台,鸟瞰脚下的白银谷,白银谷正在云里雾里隐约,远处的坑根石寨裹着一层薄薄的白雾,恍若仙境。层层叠叠的梯田,把整条峡谷挤得瘦长瘦长。谷中有七座竹影摇曳的小山,石板铺成的步道在白银谷中穿行,好象一条白色的丝巾随风舞动。
白银谷这只盆景,重现了“七星赶月”的天文奇观!
最让人羡慕的,是观景台旁边的两棵“夫妻树”——银杏, 200多年来,它们隐于山野,耳鬓厮磨,天荒地老,厮守终身。银杏附近长着几棵枝繁叶茂的老梨树,它们与银杏为邻,固守大山,尽享大山的宁静和高远,年年岁岁,周而复始……
不远处,便是三都银场遗址。当年,银场内曾经出土大量的红烧土、炉渣,还有石磨、石臼等工具。据传,三都银场为银王杨广三(1520——1565)经营,杨广三是云和回龙山村开基始祖。明嘉庆十八年,朝庭下旨准许杨广三开矿炼银,杨广三每年都将银两亲自押解进京。有一年,杨广三进京献银,皇帝赏赐他黄袍马褂一件、金顶帽一顶、朝靴一双。皇帝还问他有没有贪污银两,杨广三对天发誓说:“若贪,见家即死。”后来,杨广三回乡,临近家乡就一命呜呼,死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