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百货、PRADA荣宅、申报馆踏入百年历史建筑行列
导语 今年,又有几栋建筑踏入魔都百年历史建筑行列;
人们常说,百年历史看上海。
上海的100年,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任魔都如今如何时尚、繁华,那些惊艳了时光的百年历史建筑,总在不疾不徐地诉说着那些过往,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印记。
2018年,上海除了申报馆之外,另外还有3栋历史建筑也100岁了,他们是永安百货、Prada荣宅、崇思楼。
申报馆
建成时间:1918年10月10日
申报馆内部现状
矗立在汉口路山东中路路口的申报馆,是现今唯一保存完好的百年老报馆。1918年10月10日,这幢富有现代感新式大楼的落成仪式吸引了众多名流和市民,大门门楣上“申报馆”三个字异常耀眼夺目。
申报大厦最早的一张照片
申报馆是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首幢近代新型报业大楼,耗资超过70万两银子。当时大楼所在的望平街,大多还是低矮简陋的两层小屋。唯有申报这栋5层大楼横空而立,独树高帜,在中国早期报业大街上成为一座丰碑。
报馆内部剖面图
大楼占地736㎡,建筑面积3680㎡,它的造型仿佛一艘待搏击惊涛骇浪的战舰,外墙檐口下部、壁柱上都有花纹,东北两面墙上整齐地在每层开有10扇长方形大窗,共有100多个房间。
电梯、楼梯间和顶部精美雕刻旧照
新大楼在当时有着世界最先进的印刷轮转机,连同生活设施(电梯、理发室、沐浴室、有抽水马桶的厕所等)都是当时超前的。
申报馆排字房
仅1918-1921年,申报馆就先后添购4部美国最新式印报机。10万份报纸两小时就能印完。楼顶则养了三四百只意大利信鸽,用于记者远距离发稿。许多报人就在这里观世界风云,记历史沧桑!
世事风云变幻,汉口路报街上曾有过的报馆或闭封、或撤退,唯有申报大楼历经风雨不动,孤寂地守望在原地,傲立了整整一百年!
现在,申报馆已经改为复古咖啡馆和办公楼,一楼大厅保留着的百年雕花穹顶,依然向大家讲述着百年报业的故事。站在窗边,还能想象着一百多年前的某个清晨,报童来申报馆取报纸,然后跑到外滩卖报的情景。
永安百货
建成时间:1918年9月5日
1918年9月5日,建筑面积约32000㎡,在当时堪称“巨厦”的永安公司正式开幕了。定位于高档“环球百货”的永安,也成为我国最早的民族百货商店之一。
20世纪初,永安公司就在这栋优雅的欧洲古典主义风格建筑里,第一次采用了日光灯管和玻璃橱窗,这让许多见过世面的时髦上海人都惊叹不已。后来还增设了上海第一家对外营业的舞厅——大东跳舞场,上海最早的旱冰场——永安跑冰场,功能性简直比如今的shopping mall还齐备。
永安公司人气鼎盛
当年的永安公司有多火呢?40多个商品部,所有的柜台和货架上,都堆满了簇新的商品。这些是原本打算卖一个季度的商品,却不曾想仅过了20天,就卖掉了一大半。
民国时期的南京路
为了方便贵宾前来购物,永安公司还推出了中国最早的VIP会员卡——永安折子,客户可凭折子记账购物,按期结算。此外还会发行礼券、代客送货、美容表演、邀请电影明星表演、赠送奖学金……促销手段一点也不输现在!
20世纪30年的代繁华上海,形形色色的大小公司超过数千家,可是太太、小姐们口中的“公司”,“懂行”的人都明白是专指南京东路上的四大百货公司,而排第一位的就是永安,然后才是先施、新新、大新。
时光斗转,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永安百货大楼,已经连同其顶部的塔楼“绮云阁”成为了南京路一大人文景观。二楼阳台上,每天都有老克勒吹奏萨克斯表演,不少时髦阿姨爷叔会伴着旋律翩翩起舞,满满都是老上海味道!
Prada 荣宅
建成时间:1918年(日期不详)
Prada荣宅可能是这两年出现在我们文章里次数最多的一个老洋房了。当然,这个让Prada耗费6年时间精心修复的优雅建筑,的确值得我们花这么大的笔墨去介绍它。
这栋建于1918年的独立式三层老建筑,是上海滩百年来难得保存完好的洋房之一。两层爱奥尼式廊柱,钟塔般的角楼,以及近2500㎡的花园绿地,都在揭示着这不是一栋普通的洋房。
它原是民国时期鼎鼎大名的民族资本家,巨富“荣宗敬”的故居。在人均月工资10元的年代,他的总资产已经超6000万元。
荣宗敬在这幢花园洋房里住了十几年。期间上海滩的商政名流出入频繁,歌舞宴会不断,为大楼更添了几份传奇色彩。
荣宅内部,老上海滩“大户人家”的富丽堂皇袭面而来,欧式古典主义的设计图案被大量运用在屋内各处。
无处不在的雕花装饰,纷繁复杂的欧式复古彩色玻璃,精美绝伦的中式实木雕刻,处处散发着魔都旧上海豪富世家的别样高雅。
而墙面、门窗、天花板,甚至每一个转角,每一道楼梯的木雕,也都精美得像是可以收藏的艺术品。
谁能想到在1918年的上海,名门望族已经在家中整面彩绘玻璃天花板的大厅里大开轰趴,宴请商政名流?!如今她已然穿过100年历史的红尘,恢复了往昔容颜,惊艳了时光……
徐汇公学崇思楼
建成时间:1918年6月20日
路过徐汇公学的人,很难不被门口这幢漂亮的建筑所吸引,它就是崇思楼——徐汇公学唯一保存下来的建筑遗址。今年,它也整整100岁了。
崇思楼1917年1月8日开建,1918年6月20日落成,当时大楼被称为“新校舍”(1992年改为崇思楼)。占地1580㎡,建筑面积24882㎡的4层建筑,有着浓浓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格。
大楼外墙古典三段式划分,由水磨红砖和人工雕凿花岗岩砌筑而成,构图细节十分丰富。
科林斯式柱子莨苕叶纹样柱头
小礼堂正门两侧各有9根高达顶楼的科林斯式柱子,入口廊柱也是科林斯柱式。柱身工艺精美,柱头是科林斯范式雕涡卷、莨苕叶纹样。
崇思楼原孟莎式阁楼
崇思楼的屋顶原为孟莎式阁楼,上有法国式老虎窗,曾在20世纪90年代初因屋漏严重而拆除,改建成了简单的双坡顶,后来又于2009年修复到其建成时的状态。
100年来,崇思楼见证了无数名人的校园时光,著名教育家"爱国老人"马相伯、地质学泰斗翁文灏院士、“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原卫生部长陈敏章、翻译家傅雷、现代作家叶辛等人,都是在这里度过了青春时代。
这些历经百年风雨的老建筑,从骨子里渗透出上海味道,如空气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丝丝缕缕沁人肌肤。这种优雅和摩登最难言传,但总能在不经意间激起人们对那个年代,那段时光的点点回忆。100岁诞辰,愿这些老建筑岁月悠长,芳华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