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故宫佛像精品亮相上海博物馆 先睹为快

导语 2016年,上海博物馆再度与故宫博物院合作,两馆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共同挑选了雕刻精致且各具特色的五件造像精品,并于8月13日起在上海博物馆一楼中国古代雕塑馆展出。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人民大道201号

开放信息:上海博物馆全年向社会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场)

为了更好更全面的介绍中国古代造像艺术,上海博物馆一直有向收藏佛教造像特色的博物馆借展造像精品的“传统”。自1997年开始,曾先后四次、长达十年,分批向青州博物馆借展青州佛教造像。又于2010年向故宫博物院借展河北曲阳佛教造像。

五件借展精品介绍

一佛二菩萨石像

东魏(公元534-550年),此次借展年代最早的展品。像高63厘米。主尊佛像脸形方硕,水涡纹发髻,两耳紧贴面部;着上衣搭肘式佛衣,其形式为上衣在腹前搭左肘,中衣衣缘结带于胸前,可见僧祗支。此件造像的特点在于其背屏雕刻十分考究,造像的圆形头光内刻莲瓣、同心圆和缠枝莲,周边雕刻火焰纹,两侧线刻有身向内转的胁侍菩萨,其椭圆形头光具有透视效果,整个背光线刻华丽精美,十分罕见;其背面刻思惟菩萨像及礼佛的供养人像,供养人像旁有长方框,内原应书写供养人姓名;造像背光正、反二面的雕刻精采而稀见,故弥足珍贵。

弥勒佛石像

西魏大统九年(公元543年),故宫博物院借展。西魏大统九年弥勒佛石立像,是故宫博物院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征集的传世品。弥勒立佛面相饱满,发髻光素,上身着露胸通肩式外衣,内露中衣打结,赤足立于莲花座上;两边的弟子、缘觉和菩萨,立于双龙所吐的莲花座上;在舟形大背光上,佛的圆形头光以莲瓣纹和莲花纹装饰;头光外饰火焰纹,顶部为双龙护塔,下刻六个飞天。在佛教造像中,宝塔为弥勒佛或弥勒菩萨的标志。西魏朝延续时间短暂,留存的佛教传世品相应稀少,此件造像雕刻繁复、精致,是难得一见的西魏石刻佛教造像精品。

佛石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故宫博物院借展。北齐佛石坐像,主尊佛面带微笑,圆形肉髻,桃形头光。上衣通覆两肩,自身体右侧横过腹部,搭于左肘,衣纹双线阴刻,中衣结带而出;佛右手应施无畏印,左手施与愿印,结跏趺坐,袈裟覆盖腿部,下摆半悬座前;菩提树背屏只剩下右侧粗壮的树干及盘绕的龙身;造像凹形底基座的雕刻极为讲究,中间为精美博山炉,炉上有二化生童子,炉下两傍为狮子托护;狮子上部各雕刻二供养人跪拜,最右侧为合掌施礼的菩萨和手持金刚杵的力士,由此可以想象左侧相对而立的菩萨和力士像。在河北曲阳出土的基座以博山炉为中心的造像中,此件造像的基座最为精湛。

双思惟菩萨石像

北齐(公元550-577年),故宫博物院借展。借展的河北曲阳双思惟菩萨坐像最具特色,它主要流行于北齐中期和隋代。菩萨头戴三叶花曼冠,面相端庄秀美。一手屈肘上举、支托面部作思惟状;一手置半跏坐的腿上,两菩萨样式相同、相对。背后为菩提树背屏,背屏前有二柱接抱厦,两侧立胁侍菩萨,菩萨头带宝冠,身披结纽式帔帛,内手上举持莲蕾,外手下放持善锁。造像基座前雕刻化生童子托博山炉、二拱手施礼的弟子、二蹲坐的护法狮和赤裸上身的力士像。

在学界,对思惟菩萨像的认识有二种观点:一种认为它代表了佛陀为太子时期作思惟姿态的形象;一种认为它代表弥勒菩萨,笔者认为二者并不矛盾。佛教认为太子觉悟前是为菩萨,觉悟后成为佛陀;弥勒上升在兜率天宫是为菩萨,下生于龙华树下成弥勒佛;思惟菩萨反映的就是菩萨向佛之境界觉悟演化过程时的景像;代表太子的思惟菩萨或代表弥勒的思惟菩萨,均表现为一种过程阶段。但作为弥勒信仰兴盛的北朝来说,此时流行的思惟菩萨造像,应是表现上升信仰的弥勒菩萨,似乎更合情理。

但双思惟菩萨像应与佛教经典无关,在印度,也从未出现过这一题材。它体现了佛教中国化后的一个派生物:中国民俗一向憧景成双成对,认为它代表着吉祥、和谐与完美,中土工匠在佛教造像中,既沿用佛教原创,又承袭了千年习俗,所以就合成了双思惟菩萨像,既体现了佛教精神,也迎合了中国信众的审美情趣、心理喜好。同理,在河北曲阳出土的造像中,有北齐太宁二年刘仰造双观音立像、北齐邸元颖造双观世音立像以及众多的双菩萨立像均能印证这一倾向。同时,曲阳双思惟菩萨像的大量出现,也反映了弥勒信仰在当时社会的兴盛。

文殊菩萨石

唐(公元618-907年),故宫博物院借展。唐代文殊菩萨骑狮石像留存较少。借展的文殊菩萨头戴花幔冠,高挽发髻,脸形丰满、弯眉,眼梢上吊,鼻正,嘴小,十分端丽秀美。菩萨肩披帔帛,佩饰璎珞,内着束带僧祗支,右手残损,左手抚膝,结跏趺坐于仰莲圆座上;圆座置于狮背之上。狮子的大体造型和佩饰以及左侧高浮雕的狮毛表现,确认造像为文殊菩萨骑狮像。在故宫博物院留存的240多件河北曲阳造像精品中,文殊菩萨骑狮像仅此一件。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本地宝产品
反馈 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