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泰州——中华蟹美食之地
每年中秋前后,客居溱湖的螃蟹又开始回游,一碰上簖,便纷纷改道向两边高处爬去,翻过簖后一只只落在篾篓之中——只有那些翻过簖的螃蟹,才叫簖蟹。如果不是体肥肉壮的大蟹,根本无力爬上那高高的簖,所以簖蟹中,绝没有小的、瘦的、病的,个个膘肥体壮,力大无穷,足有半斤。簖蟹蒸熟之后,雌的蟹黄红中带金,雄的蟹膏透明软腻,不用加调料,就能吃得满嘴留香……
溱湖水清澈见底,溱湖簖蟹,青眼红毛,膏厚肉腴。每至金秋,螃蟹东行,设簖捕蟹是溱潼人特有方法。自古以来“南有澄湖闸蟹,北有溱湖簖蟹”又称“南闸北簖”。能爬过簖箔翻身入网者皆为体魄健壮的上乘之品。
泰州是“舌尖上的中国”入选城市,是中国最大的螃蟹原产地,更是值得一去的金秋品蟹目的地。泰州蟹美食源远流长,素有“三大怪”的说法,即:出水爬簖不够卖,不蒸不煮好当菜,外温内烫难老外。形象地描述了泰州的蟹文化和习俗。
出水爬簖不够卖(溱湖簖蟹)
一般来讲,螃蟹基本都是以产地命名,如阳澄湖大闸蟹。但泰州的溱湖簖蟹,却以捕捞方式命名,别具一怪。簖是一种捕蟹工具,被称为水上八卦阵。蟹季时,捕蟹人溱湖边的河道插立竹箔捕蟹,竹箔略高出水面,两端安设篾篓,谓之“蟹簖”。凡能爬过竹簖翻身入网的螃蟹,就是簖蟹,是体魄强壮的上乘之品。簖蟹与阳澄湖大闸蟹齐名,有“南闸北簖”的美誉。但凡有幸品尝过“溱湖簖蟹”的人,大概一辈子忘不了那畅快淋漓、齿颊留香的鲜美滋味,直呼:曾经溱湖难为水,除却簖蟹不是鲜。
不蒸不煮好当菜(中庄醉蟹)
泰州地区向来有做醉蟹的传统,隋唐时即为贡品。清代诗人赵翼《醉蟹》一诗,说“泰州人瓮贮甘醴,投蟹于中,听其醉死,谓之‘醉蟹’,味极佳”。醉蟹的做法其实并不简单,像闻名遐迩的中庄醉蟹,竟有二十一道工序。中庄醉蟹的怪就是“不蒸不煮,开坛即食”。放在盘中,色如鲜蟹,令人不忍下箸;启唇细品之时,顿觉肉质细嫩,满齿鲜香。就醉蟹酒味较重较怪,直让美食家唐鲁孙念念不忘。
外温内烫难老外(蟹黄汤包)
泰州以蟹为主料的点心小吃种类颇多,最出名的当属蟹黄汤包,Discovery探索频道和央视《舌尖上的中国》都重点推荐的。作为中华四大名点之一,靖江蟹黄汤包的怪在于“制作绝,吃法绝”,是“中国神奇的包子,老外困惑的美食”。制作蟹黄汤包,馅心精选金秋时节大河蟹、新鲜猪肉皮、正宗老母草鸡特制而成。把冷冻后的馅心纳入面皮,打褶后入笼蒸熟。汤包出笼时外温内烫,馅心成液体,用手撮入碟内,倒上香醋,撒上姜丝即可享用。品尝汤包十二字要领:轻轻提、快快移、先开窗、后吮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