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缺复合型金融人才
一个合适的金融人才应该文科和理科结合、理论和实践都懂,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用。
如果你去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面试,你可能会被问到以下问题:第一个是解释一下Black-Sholes模型;第二个是美国央行的基准利率是多少,一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又是多少;第三个是设计一个结构性产品或者衍生产品套利。
“Black-Sholes模型是金融中最重要的模型,文科生基本能说出该模型的含义,但是理科生却讲不清。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无法说出基准利率和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最难的,基本上没有人能回答。”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黄海洲日前在2007中国金融人才战略高峰论坛的演讲中提及上述内容时带着几分惊讶和失望。
那么,金融人才通过引进还是通过本土培养?他们究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围绕这些问题,专家学者们在此次论坛上展开激烈讨论。
靠引进还是靠培养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陆红军认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急需大量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人才队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提供了全球人才共享的可能性。金融机构可以从世界各地找到各种层次、拥有不同技能的人才。在使用国际金融人才过程中,要尊重金融人才的国际市场价格,同时通过适当的税制改革,吸引高端国际金融人才。
“中国肯定是缺人才,人才无非有两个来源,一是引进,第二是培养,引进肯定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说。
李扬以利率衍生品为例说明国外的人才可能水土不服。“国外利率衍生品非常丰富,但是到中国来就是必须懂得中国的利率。中国的利率体系非常特殊,有非常行政化管制的,有半市场化半管制的,而且这些利率之间互相之间还有不太容易看得见的关联。”
“中国要立足于培养自己的人才。”李扬说。
需要文理知识结构
“现在金融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多,但是很多金融机构都说招不到人才,概括起来就是文理没有结合。”李扬说,“中国的金融教育是基于两条线,一条基于文科,一条基于理科。一个合适的金融人才应该结合各个方面,文科和理科能够结合,理论和实践都应当懂,只有在这样一个氛围中培养出来的人才有用。”
“复合型人才是非常了不得的。”黄海洲说。Black-Sholes模型的奠基人之一费雪·布莱克(Fischer Black)既获得哈佛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又对货币银行学有非常大的贡献。
根据麦肯锡咨询顾问报告,中国每年毕业的430万大学生只有16%能够适应全球化工作需求。
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缺什么人才,陆红军认为,最缺的是跨国兼并收购人才、财富基金管理人才,以及风险定价人才。
相关标签:金融人才 金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