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滩源壹号参观预约 | 原英国领事馆的前世今生

导语 曾经的英国领事馆,今日的外滩源壹号,是极具历史底蕴的外滩源区域的一部分。

  这座矗立在外滩的古老建筑是曾经的英国领事馆,如今作为上海半岛酒店延伸的区域为各式活动、婚礼及展会提供选择。

  英国领事馆

  地址:中山东一路33号

  曾经的英国领事馆,今日的外滩源壹号,是极具历史底蕴的外滩源区域的一部分。外滩源在普通话里即“外滩的源头”,是外滩的北端起点,黄浦江交汇处,与万国建筑博览群为伍,饱览繁华的浦东景致。

  ▲外白渡桥

  当人们沿着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的外滩欣赏着上海的美景,面对万博建筑博览群的刚健、雄浑、雍容,华贵的气势时,可能难想象外滩最初是一片荒芜的浅滩,沿滩只有一条狭窄的泥路,供船夫拉纤时行走。滩以西为农田,阡陌沟渠之间散布着星星点点的茅舍。清道光年间英帝国主义在上海开辟租界前,首先划定外滩一带江面为其船只的下锚地段。

  一直到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把外滩以西的830亩土地划为英租界,从此一改外滩的历史角色,翻开了外滩也是上海发展的重要篇章。正是在这一年的4月,英国首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购入李家场土地126亩,规划着营建领事署。据记载,这块土地的每亩单价为1000元,加上其他费用,总计17000元,而当时领事馆只拿得出13000元,另外4000元由巴富尔个人垫付。5个月后,巴富尔被迫辞职。隔年8月,德庇时接受了巴富尔的辞职请求,同时任命阿利国接替巴富尔为驻上海领事。后者一到上海之后,除了处理日常事务外,其余的时间就悉数扑在了领事署的建造工程上。

  ▲今中山东一路33号

  1849年7月2日,英国驻上海领事馆正式迁入外滩新署,也就是今天中山东一路33号内。据当年的统计,进入上海的外国侨民总数只有175人,这175个人里没有建筑师,更没有建筑公司,所以,当时的领事馆建筑,就是由稍懂一些绘画的外国人描一张建筑草图,再找几个中国工人来施工建造。习惯于建造中国民宅的中国工人看不懂这种图纸,便只能依样画葫芦,做一步,算一步。这样造出来的建筑当然不会很牢固。大概两年后,种种问题就暴露了出来,安全起见,领事馆被迫将其拆除重建。新建的领事馆同样好景不长,1870年12月23日,一场不慎引起的大火烧毁了建筑,所藏的各种文件档案也付之一炬。

  终于,建筑师格罗恩曼和鲍依斯奉命来到了上海,1872年建成的新英国领事署建筑也成为了上海保存不多的由专业建筑师设计和监造的早期西洋建筑。从整体上看,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这座英国领事馆属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风格的建筑,有着清水砖的外墙,底层中部有五孔券廊,二层则为廊式内阳台。署内还设有领宫法庭和拘押所。后来,英国根据其在殖民地的惯例,还设立了“英同按察使”,也就是“英皇驻华法庭”,代表英国皇家,审理英同公民在华的刑事案件和民宇纠纷,这个机构也同样被设在英国领事署内。而与之毗邻的领事官邸建成于1884年,风格与领事馆保持了一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英国是最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所以,1949年后,英国领事署仍保留了其原址。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英国决定撤消其驻上海领事,参照国际惯例,原英国领事署址归中国政府所有。

  2008年,一场大型的修缮方案实施之后,“外滩源33项目”浮出水面,原英国领事馆及其领事官邸被标为了1号楼、2号楼,北侧的原教会公寓是3号楼,加上4号楼的原新天安堂、5号楼的原划船俱乐部以及公共绿地,形成了一方别具一格的清幽天地;在它苍翠的茵茵绿意之间,静静诉说着这百年外滩故事的源头。

  去年,上海半岛酒店隆重宣布外滩源壹号从2017年4月1日起将由上海半岛酒店全面经营管理,让酒店在这具标志性的古建筑中拓展现有的服务、设施及活动区域。

  原领事馆主楼设有十二间装饰细腻的房间,每一个场所都极具特色、建筑风格各异。主楼共有两层,环绕着美丽的草坪花园,可用面积达3,242平方米。外滩源壹号作为拥有着外滩沿线首屈一指的宴会场地,见证着无数世界顶级品牌具跨时代性的活动在此举办,同时也为企业活动、私人宴会及婚礼提供完美的选择。

  如今,这些建筑的身世不再是“谜”,一起去外滩走走吧,还可以预约参观喔!

预约入口:防疫期间,预约入口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