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画展亮相嘉博 那些年我们一起看过的动画片

导语 2018年6月9日,由嘉定博物馆与温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动画中国风——经典动画与传统文化展”正式拉开帷幕。

  为丰富未成年人的暑期生活,展示中国经典动画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2018年6月9日,由嘉定博物馆与温州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动画中国风——经典动画与传统文化展”正式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以中国传统动画的发展为主线,提炼中国动画表现形式中的传统艺术元素。展览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回顾了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中国动画走过90多年历程的发展概况;第二单元展示了水墨动画、木偶动画、皮影动画、剪纸动画等主要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第三单元介绍了中国动画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包括古典戏剧、传统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在动画作品中的精妙运用。展品涉及了水墨画、木偶、皮影、剪纸、折纸、戏曲服饰、民族乐器、传统年画等多种类型。

  中国动画发展概况

  ●中国动画的创始期(20世纪20年代初—1941年)

  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是中国动画电影的创始人。上世纪20年代初,他们从模仿早期美国动画电影开始,经过10多年断断续续的拍摄实践,使中国的动画电影在当时的亚洲影坛取得骄人成就。然而,在抗日战争的环境中,旧中国的动画电影因为时局动荡无人投资而告中断。

  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

  1922年秋,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首获成功。

  1926年万氏兄弟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大闹画室》,从此翻开了中国动画史的篇章。

  1935年,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问世,标志着我国动画进入了有声时代。

  1941年,万氏兄弟摄制了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轰动。

  ●新中国初期的动画(1949—1956年)

  1949年到1956年是中国动画不断完善、逐渐成熟的时期。因战争而陷入停顿的中国动画事业,显现出新的生机。1949年,由中央政府发起组建的“美术片组”在东北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1950年南迁上海,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的组成部分。“美术片组”成为新中国动画片的摇篮,期间共创作了22部动画片。

  1947年,中国第一部木偶动画《皇帝梦》摄制完成。

  1955年创作的《神笔马良》先后四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1956年《骄傲的将军》,为中国动画民族风格的成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动画第一个创作高潮(1957—1965年)

  1957年4月1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动画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1957年-1965年,中国动画电影出现了第一个创作高潮。期间共拍摄了105部题材多样、民族风格突出、艺术质量高的影片。这一时期,剪纸动画片诞生,水墨动画片问世,折纸动画片试拍成功。人称“三大名片”的动画片《大闹天宫》、木偶动画片《孔雀公主》、剪纸动画片《金色的海螺》等都在这个时期相继问世。中国动画形成独具特色“中国学派”,在国际动画界广获赞誉。

  1958年 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片《猪八戒吃西瓜》

  1959年 《渔童》

  1960年 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

  1961年 《大闹天宫》

  1963年 《牧笛》

  ●中国动画第二个创作高潮(1976-1988年)

  1976—1988,中国动画事业重新呈现繁荣景象,出现了中国动画片的第二个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影片无论是题材内容还是表现技巧都更为丰富和活跃。除了摄制《哪吒闹海》、《山水情》、《鹬蚌相争》、《九色鹿》等优秀大型长片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创作了两百多部丰富多彩的艺术短片,包括《三个和尚》、《猴子捞月》、《人参果》等。八十年代后半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开始了系列动画片的拍摄。

  1979年 《哪吒闹海》 《阿凡提》

  1980年 《三个和尚》

  1981年 《九色鹿》

  1983年 《鹬蚌相争》

  1984年《黑猫警长》

  1986年 《葫芦兄弟》

  1987年《邋遢大王奇遇记》

  1988年 《八仙与跳蚤》

  ●衰落与新生

  20世纪90年代,随着外国动画片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给中国动画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动画电影开始走向衰弱,也意味着中国动画进入了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动画长片很少。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推出了《宝莲灯》、《环游地球八十天》、《白雪公主与青蛙王子》、《西岳奇童》、《勇士》、《马兰花》等多部动画影院片,《舒克和贝塔》、《十二生肖》、《封神榜传奇》、《我为歌狂》等二十多部动画系列片,以及《鹿与牛》、《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鹿女》等一批较好的艺术性短片。

  1989年 《舒克和贝塔》

  1990年 《魔方大厦》

  1993年 《十二生肖》

  1996年 《自古英雄出少年》

  2000年 《宝莲灯》

  2001年 《我为歌狂》

  2006年 《西岳奇童》

  2009年 《马兰花》

  部分中国优秀动画赏析

  杰出代表——水墨动画

  代表作

  《小蝌蚪找妈妈》

  片中小蝌蚪的原型出自于白石老人的水墨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此图是白石老人九十一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老人没有画蛙,而是在那四尺长的立轴上,画两山峡谷间泉水汩汩地自远处来,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游动着。人们见到摇头摆尾活灵活现、似顽皮小儿的蝌蚪离开了水的源头,告别了它们的妈妈(或去寻找它们的妈妈),自然会想到蛙和蛙的叫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在当时的美影厂厂长特伟指导下,动画艺术家们从齐老作品的笔法入手,研究其笔触结构和色浓淡虚实的关系,反复试验,解决了墨韵技巧的效果,将国画大师齐白石笔下的蝌蚪、青蛙、鸡、鱼、虾、蟹搬上银幕,赋予它们以新的生命。

  动画宠儿——木偶动画

  代表作

  《阿凡提的故事》

  木偶片《阿凡提》是20世纪80年代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的14集系列动画片,开创了少数民族题材木偶片的新篇章。影片取材自中国新疆地区民族传说,并揉合了伊斯兰国家的传说,创造了阿凡提这样一个典型鲜活的形象。他机智聪明,勤劳勇敢,富有正义感。片中的人偶材质用银丝骨架、橡胶浇注的方法制成,又裹上了丝袜增加了皮肤的质感。“阿凡提”被塑造为木偶形象以来,深受欢迎,成为新疆地区流传已久的传奇人物的代表。该片曾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第三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腾龙奖”美术片一等奖等。

  电影的先驱——皮影动画

  代表作

  《桃花源记》

  皮影动画《桃花源记》,以陶渊明的同名古文为蓝本创作。通过武陵人误入桃源又离开、再寻桃源未果的经历,描绘了一个安宁合乐、平等自由的世外桃源。全片将国画、剪纸、皮影等传统元素用电脑三维动画做出,效果几乎以假乱真。在片中,皮影人物造型的艺术化、平面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点纸成“画”——折纸动画

  代表作

  《聪明的鸭子》

  故事讲述的是三只小鸭子在玩耍时不小心惹怒了正在做美梦的小黑猫,在和小黑猫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度过一个充满乐趣的下午。片中小鸭的造型既稚气、可爱,又体现出唯恐不假、唯恐不怪的不似而似的艺术特色。影片的编导和人物设计虞哲光从自己折叠的二百多只小鸭中,选了3只头大大的,颜色分别为黑、绿、红的小鸭作为影片主要形象。3只小鸭的动作稚气中流露出勇气,单纯而笨拙感中表现出活泼天真,十分可笑而又可爱。影片深受少年儿童特别是幼儿的喜欢。该影片于1981年9月参加意大利第十一届吉福尼国际儿童电影节放映,受到好评,许多外国观众说:“如果中国美术片(指《聪明的鸭子》影片)能参加比赛,一定能获奖。”

  刀尖上的动画——剪纸动画

  代表作

  《猪八戒吃西瓜》

  《猪八戒吃西瓜》是中国剪纸动画的开山之作,诞生于1958年。讲的是孙悟空为帮助猪八戒克服贪吃贪睡的毛病,设计西瓜皮来惩罚他。情结并不复杂,但是很搞笑,动作性也很强。采用豫北剪纸的造型风格,以红色、黄色作为主色调,极具民间乡土特色。在动画造型上,除了吸收皮影和剪纸的基本特点外,还揉合了中国戏曲的造型元素及服装设计特色,具有浓重的民间特色。

  展览期间,6月23日起每周六下午,还将开展“泥塑经典动画人物”、“京剧脸谱DIY”、“皮影人物组装”、“水墨经典纸伞画”等多场寓教于乐的配套手工活动,使本次展览内容在充满童趣的同时,又不失传统文化内涵的渗透。

  此外,嘉博还精心挑选了18部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动画作品在展厅中滚动播放,敬请期待!

  展览信息

  展览时间:2018.6.9(六)—2018.8.25(日)

  展览地点:嘉定博物馆新馆特展厅(博乐路215号BF1)

  参观方式:免费

  小编温馨提示

  开馆时间:8:30—17:00(16:30停止入馆)

  *节假日正常开放,全年无休

  交通方式:市区朋友可乘坐地铁11号线至嘉定北站换乘嘉定1路、嘉定10路至中医医院下,步行50米左右即可到达。

  其余公交线路:嘉定4路、嘉定12路、嘉泰线、嘉唐华支线至中医医院下,步行50米左右即可到达。


关注更新
返回本地宝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