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求职者曾遇招聘陷阱

  五大招聘网站调查显示七成求职者曾遇招聘陷阱

  刚毕业的理工大学生郑刚(化名)喜滋滋地拿到了招聘单位通知书,谁知这份交了300元保证金换来的工作机会竟是假的!同样,某大学两名应届毕业生,好不容易在一家贸易公司试工期满,却被一个显然是借口的原因给辞退了,原先老板答应的试工期完就给开工资的承诺也打了水漂。

  智联招聘、新浪等五大招聘网进行的一个最新"招工打假"调查表明,有七成求职者曾落入"招聘陷阱".一些人打着用人单位或求职中介的幌子,利用人们的求职心切心理,或骗去保证金、押金,或者无偿"试工"、让求职者充当劳而无获的"推销员"……一旦被人发觉事实真相,马上逃之夭夭。

  而被骗的求职者中,却只有15%的人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最大陷阱:收取保证金、押金

  去年10月,某高校贴出广告,招聘应届大学生做市场调查员。该公司承诺每月保底工资800元,每完成一个项目的调查还可提成200元。由于正是2005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开始,一下子吸引了众多大学生前来应聘。公司向每个来报名的学生收取250元的保证金,说是定制统一的制服。公司随意安排这些大学生到市区的一些商店挨家挨户进行走访,说是调查某某化妆品的市场销售情况。等这家公司收取保证金近5万元的时候,该公司的办公室门上便贴上"公司迁址"的告示,留下一个已停机的手机号码便消失了。等到大学生们来领工资时才发觉受骗,不但工资不见踪影,连保证金也无处去要还。

  类似的招聘"保证金陷阱",许多求职者都中过招。在所有求职者中展开的网上调查显示,针对"你遇见过职场陷阱吗"的提问,70%求职者回答遭遇过职场陷阱;听说过的有25.26%;没有遇见或听说的只有4.73%.

  调查还显示,面对各式各样的职场骗局,求职者遇见最多的是收取保证金、押金,比例占到了28.16%.其他依此是虚假职位信息17.37%;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14.21%;以入职培训名义骗取费用12.11%;不按规定提供有关保险和福利的11.05%;招聘是假、卖产品是真占6.32%;以能力考核的名义骗取免费打工6.32%;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2.37%;单位突然人间蒸发的占2.11%.

  最可恨陷阱:利用试用期榨取劳力

  许先生春节后在沪上某私营企业找到一份销售工作,公司老板与他作了口头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间规定底薪500元,另外根据业绩提取业务提成;待3个月满后,单位有意继续使用的,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将底薪调整到1000元,然后再办理用工登记手续、缴纳社会保险费。

  对这份合同,许先生颇有异议:自己在此之前从事销售工作多年,社会阅历丰富,业务能力也相当强,单位再与他约定试用3个月是否真的是政策规定?更为重要的是3个月后,一旦公司对其表现不满、不愿留用,自己这3个月是否成了廉价劳力?如果有1个月自己的业绩不佳,吃了"白板"提成"泡汤",500元的收入岂不是连最低工资也未达到?

  智联招聘、新浪等网上调查在"你认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是什么"的问题中,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者占20.26%,成为最可恨的职场骗局。其他依次是打着高薪诚聘的旗号实为色情服务占16.84%;不按规定提供有关福利占4.74%.

  专家分析指出,利用试用期骗取廉价劳力之所以令人切齿主要是它的形式比较普遍,而用人机构往往振振有词,将没有通过试用期的责任推到求职者身上,在打击求职者信心的同时,为已经伤痕累累的伤口上再撒上一把盐。

  -职业顾问提醒

  求职心切也莫轻易交钱

  凡是简单聊两句,草草应付面试后就说你被录用的招聘,往往重视的是你的"财"而不是"才".

  很多"招聘陷阱"表现为:让求职者交保证金,理由是,一旦发生求职者造成业务和客户损失的情况,损失应该由求职者分担,但求职心切的人往往在交钱后没等到上班或有机会犯错误时,就被告知招聘职位已经满了,但钱也不退还了;另外更加隐蔽的收费还包括服装费、档案管理费、培训费等等,实际上,这些费用应该是用人企业承担的成本;而求职者很少有能通过后期培训考核的,即使通过了,骗子也会用各种苛刻的工作环境和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己知难而退。其实国家已经有明确要求用人单位不得以收取押金、保证金、集资等作为录用条件,如果用人单位连国家的规定都不遵守,他们怎么会遵守对求职者许下的其他承诺呢?

  虽然职场骗子令人痛恨,但是调查还发现,求职者面对骗局,向工商、公安和劳动管理部门投诉的只有15.26%;占40%的人会采取传统的方式广而告之提醒亲朋好友;愤慨之余到网上论坛里揭露的只有8.95%;找平面媒体揭发的3.16%;而多达32.63%的求职者会自认倒霉不了了之。

  专家分析,虽然说求职者上当受骗后应该及时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为找工作四处奔波的求职者因为已经身心疲惫,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欺骗后总是将责任归于自己的糊涂,大多数人认为与其四处申诉还不如继续把精力放在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对前事不了了之,以避免更多的麻烦。然而正是这一次次的忍受,让骗子更加肆意妄行。

  -职业顾问提醒

  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投诉

  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中,作为求职者虽说不能放过一个机会,但是面对鱼目混珠的求职市场,对于轻而易举的职位诱惑、伸手可得的高薪机遇,还是应该小心翼翼。

  作为政府人事、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人才、劳动力市场和中介机构的《营业执照》、《职业介绍许可证》以及《收费许可证》的审查,加强对用人单位对劳动者权益的监督,政府机构的重拳出击才是彻底铲除职场骗子的主力。

  作为个人,参与招聘一定要看清中介机构、职介所等服务部门是否有正规工商营业执照,企业招工行为是否规范,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向当地工商,公安和政府人事、劳动管理、监察部门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