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端午节有哪些风俗活动

导语 端午节即将来临,上海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呢?竞渡龙舟,吃粽子,食五黄,挂艾草,戴香包,点额头等,你还找到哪些?

  2024端午节

  时间:6月10日 五月初五 星期一

  放假安排:6月8日-10日放假三天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包粽子、挂菖蒲、赛龙舟,吃杨梅、枇杷等时令水果,是端午节的“标配”,而在上海,也有属于自己的端午节习俗。下面这些老上海的端午节“特产”,你知道伐?

  端午竞渡

  端午节最隆重、喜庆、热闹的活动就是“划船比赛”,以前讲作“竞渡”,端午节的竞渡就被讲作“端阳竞渡”。上海是江南水乡,竞渡也曾是上海端阳的重要活动。

  上海地区的竞渡有两种形式,一种叫作“竹快”,另一种叫作“毛快”。

  “竹快”船身上色鲜艳,彩旗高挂,除了比美之外,船上还会站着人,彼此对唱,“就跟唱山歌一样”,这实际上是对龙舟的制作工艺、装饰艺术,以及对山歌的比赛。比赛时,以自然村落为单位,大家把精心挑选材料制作的龙舟划到规定的湖面上,同时选拔村里优秀的歌手上船,与其他的龙舟对歌。

  “毛快”,通常也讲作“摇快船”。这是一种比赛速度的运动,不过当时参赛的大多是农家使用的小船,速度和现在的专业赛艇相比,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旧时上海留下不少描述“毛快”的竹枝词,使我们可以大致上知道昔日端阳竞渡的风俗,以及体验到当时热闹的场面和气氛。

  “毛快”除了赛速度外,还有一种“余兴”活动:一艘领头的小船上放着许多老甏酒和绿头鸭,这种船叫作“酒船”。比赛开始后,酒船上的船夫把绿头鸭放入水中,竞渡的船去追逐鸭子,竞渡者也可以跳入水中去捉鸭子,谁捉的鸭子多谁就是胜者,当然,鸭子和酒船上的酒就成了奖品。

  除了在郊区水道和市内园林划龙舟外,近代上海人还有端午时节在黄浦公园(今外滩公园)黄浦江苏州河交汇处的水面上赛龙舟的习俗。1919年,上海就曾在此处举办过龙舟赛,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2024上海端午节龙舟赛地点

  端午挂艾草

  端午时节盛夏来临,蚊虫也增多,挂艾草一方面是民俗习惯,另外艾草本身气味强烈,能起到一定的驱虫作用。

  艾草代表招福。在老上海,人们还会将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女性和小孩可以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是对于老上海人来说,赤豆粽是上海人餐桌上经典的粽子口味,亦是他们挥之不去的甜蜜记忆。

  做法也简单,只需要将赤豆浸泡一夜之后与糯米混合包成粽子即可。如果实在喜欢甜口的,还可以加入白糖,或者蒸煮熟透之后蘸白糖吃。

  端午食五黄

  端午“食五黄”的习俗兴起于江南一带至上海,由五种带"黄"字的食物组成——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和雄黄酒。

  中医理论认为,端午节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可利用端午节节气的力量,提升自己的精力,求吉祥。

  端午吃白和蛋

  在“老底子”的上海,与粽子同锅共煮的还有鸡蛋。上海人把剥了壳的鸡蛋叫做“白和蛋”。不过现在已经很少听到这样的叫法了。

  为什么在端午要吃“白和蛋”?多少年流传下来的说法是:那天吃了白煮蛋,皮肤就会如同鸡蛋白一样光洁。实际上,因为五月季节变化蛇虫出动,人易得病,所以选择这个时候吃鸡蛋主要是为了进补和增强抵抗力。

  端午戴香包

  古语说:“端午节物:艾花、百索、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银样鼓儿、粽子等等”。所以,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大多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

  老上海应该对香包都不陌生,甚至家家户户都有一台缝纫机,每到端午佳节,手工缝制香包,给家人佩戴之后,亦会送给弄堂里的邻里。

  端午点额头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可见古人早就知道端午的重要工作就是预防疾病。所以,老底子上海人继古意承古风,把端午看作一个卫生节。所以也便有了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驱避毒虫。

  端午赏戏剧

  清明节是吟诗颂词,而端午节更多的是唱戏、看戏。

  对于戏剧文化浓厚的老上海来说,端午节看一场戏剧是再欢喜不过了。而跟“端午”有关的传统戏曲也可不少,京剧《白蛇传》,越剧《桃李梅》一开篇就是端午节,还有尹桂芳先生演的《屈原》等等也都是端午题材。

  端午捉绿头鸭

  “龙潭五月聚龙舟,瓶酒随波没鸭头。”——在这首清朝的诗歌中,“没鸭头”指的就是老上海农村地区的一大习俗——捉绿头鸭。绿头鸭,也就是野鸭子,十分灵活难捉。

  而据《本草纲目》记载,鸭肉甘凉、无毒、补中益气、平胃消食,除十二种虫。在端午吃到绿头鸭,看来也是一大喜事。

  舍不去的赤豆与糯米

  端午的各种习俗有一个流变的过程,不同年代,更给端午的种种习俗刻上时代的烙印。以对人们影响最深的粽子而言,解放后,上海也和全国一样曾经历过物资长期短缺的时代,因此做好端午节市场供应也是政府关心的一桩民生大事。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档案里几乎年年都有相应的记载。

  解放之初的1952年,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当年端午节前,组织了300万斤的糯米,“除饬市粮(食)公司大力进行调运外,并鼓励私商米业联营组合结合爱国公约稳定物价多多下乡采购”,还对猪肉、水产品和蔬菜供应做了相应部署。

  1956年公私合营后,有关部门照顾到上海弹花业兼做粽子副业的实际情况,每到端午节前配发做粽子的原材料时,也把棉花公司各弹花店作为重要的保供对象。1959年,供应给公私合营后的市棉花公司各弹花店粽子专用粮就达4万斤,占全市粽子专用粮的十分之一。

  五月枇杷正满林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秀丽。端午适逢春末夏初,正是花团锦簇、缤彩纷呈的时节,樱桃、梅子、枇杷等时令水果正好上市。樱桃销售时间太短,一瞥即逝,梅子滋味太酸,爱吃的人终究不多。只有枇杷柔甜多汁,甘酸适口,最受市民欢迎。

  枇杷是原产中国的水果,我国栽培枇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东汉时,枇杷已是经济作物,到了唐代,枇杷栽培更为广泛。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诗云:“淮山侧畔楚江阴,五月枇杷正满林。”说明了当时栽培枇杷的盛况。

  枇杷属亚热带水果,喜欢温暖而比较湿润的气候环境,不宜生长在过于寒冷的地方。上海所在的江南一带正适于枇杷的生长,浙江杭州塘栖、江苏苏州洞庭都是著名的枇杷产地,其中又以白沙枇杷最为著名。

  “老上海”吃枇杷自有一套方法:最讲究的吃法是将枇杷皮从底部向柄梗方向剥去,随后将丰满多汁的果实整个进入口中,吐核吃肉。吐核时,还要将果实内部的那层衣膜一并吐出,否则会有涩味。

  一般人那种先去柄梗,再剥皮吃肉的法子,极有可能会把枇杷皮上的毛茸物质一起吃进嘴里,在“吃货”的眼中实在是太不正宗了。

温馨提示:微信搜索公众号【上海本地宝】,关注后对话框回复【端午节】可获2024上海端午节放假安排、龙舟赛观看指南、端午活动汇总、景点优惠及景点预约购票、交通出行指南等。
点击关注本地宝
返回首页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