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课第一天课间休息如何运动?专家解答来了

导语 复课第一天课间休息如何运动? 专家这样说,详见正文。

  问 毕业班体能准备好了吗?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中心医务、科研保障团队负责人刘敏:体能恢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毕业班学生可在紧张学习之余适当增加一些户外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车、慢跑、隔网项目等;学生每天最好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体育锻炼

  今天是上海市毕业班学生返校复学的第一天,已经居家学习两个多月的学生体能上做好准备了吗?刘敏提到,体能恢复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鉴于目前开学的都是初三、高三关键时期的毕业班学生,他建议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适当增加一些户外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比如游泳、骑车、慢跑、隔网项目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刘敏特别提醒,学生不要被网络信息误导,选择一些高强度间歇训练来突击提高体能。体育锻炼的确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但高强度的运动却会导致身体机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同时增加运动损伤的风险,轻则引发肌肉酸痛,重则引发肌溶解等。

  刘敏建议,学生每天最好保持半小时至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在气温逐渐升高的当下注意补水和补充电解质,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购买运动饮料或电解水泡腾片。目前仍处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学生不宜进行人群聚集性活动,运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问 课间休息是否需要适量运动?

  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副教授姚武:经过一节课的脑力运动,学生不妨走出教室,适量运动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学生在室外运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保证活动安全,在户外运动场等人员非密集区域,人和人之间间隔比较大的前提下,原则上可不佩戴口罩,运动后做好手卫生

  课间休息对于学生而言十分宝贵。姚武认为,经过一节课的脑力运动,学生不妨走出教室,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适量运动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也是心理健康的需要。

  上课时由于用脑时间较长,心跳减慢,此时大脑供氧不足,便会产生疲劳和困倦,从而影响视觉和听觉功能,学习、思考、理解和记忆的效率也就大打折扣,若不适当休息,就会严重影响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

  疫情期间,学生普遍佩戴口罩上课,此时若一直在教室闷着,更易引发胸闷、气喘等症状。有些学生喜欢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读书或做练习题,不愿到室外活动,这种做法得不偿失。

  不过为确保运动安全有效,运动强度必须适宜。姚武建议,学生们在室外活动时,可以选择一些轻松的运动,如原地深蹲、开合跳、拉伸等徒手、有氧耐力和力量练习。室外散步远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姚武提醒,学生在室外运动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保证活动安全,在户外运动场等人员非密集区域,人和人之间间隔比较大的前提下,原则上可不佩戴口罩,运动后做好手卫生。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最新阅读

分享本文到:

关闭
关注更新
返回首页